荒原上的秩序之歌,五家渠军垦印记,乌鲁木齐北行戈壁滩的宁静回响

五家渠 更新于:2025-09-23 08:50
  • 齐齐9513
    上的秩序:五家渠的军垦印记

    出乌鲁木齐向北,城市的喧嚣渐次褪去。戈壁滩以沉默的姿态迎接旅人,天地间唯有风声呼啸。就在这苍黄与湛蓝的交界处,一座城市的轮廓缓缓浮现——五家渠,这个名字朴素得近乎直白的地方,却承载着一段惊心动魄的创业史诗。

    汽车驶入城区,最先冲击视觉的是道路两旁挺拔的白杨。这些树排列得如此整齐,仿佛接受检阅的士兵,每一棵都保持着标准的间距。树下渠水潺潺流淌,水声与树叶沙沙声构成奇妙的二重奏。这座城市给人的第一印象不是繁华,也不是古朴,而是一种严整的秩序感——这种秩序,显然源于它特殊的出身。

    五家渠市博物馆里,黑白的照片讲述着过去的故事。墙上那张硕大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地图,像军事作战图般标着各师团的驻防区。第六师师部就设在这里,而五家渠正是兵团人一手建造的城市。玻璃展柜里,锈迹斑斑的坎土曼(新疆特有的一种锄头)、磨破的军用水壶、褪色的军装,无声地诉说着创业的艰辛。

    “你看这张照片,”陪同参观的老兵团人指着墙上一幅影像:茫茫戈壁上,一群人正在拉犁。没有牛马,而是人自己套着绳索,身体前倾到几乎与地面平行。“那时候什么都没有,就是靠人力一寸寸开荒。”

    老人姓李,十八岁从山东参军来到新疆,如今已年过八旬。他的双手关节粗大,掌间老茧层层叠叠,那是长期握农具留下的印记。“白天开荒种地,晚上持枪站岗。我们是兵,也是农;要生产,也要备战。”这种亦兵亦民的身份,塑造了兵团人独特的精神气质。

    走在五家渠的街道上,这种特质依然清晰可辨。道路横平竖直,街区方方正正,整个城市如同一个巨大的棋盘。没有曲径通幽的浪漫,也没有错综复杂的迷宫,这里的规划带着明显的军事特征——高效、实用、秩序井然。就连街名都透着兵团的印记:长征街、长安街、猛进路...每一个名字都是一段历史的注脚。

    青格达湖是五家渠的肺叶,这片水域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奇迹。站在湖畔,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片沼泽洼地。1952年,兵团人开始在此修建水库,没有机械装备,全靠肩挑手扛。十余年的艰苦建设,终于造就了这座北疆地区重要的人工水库。

    湖面波光粼粼,远处博格达峰终年积雪的山顶倒映水中。游人在湖畔散步,孩童追逐嬉戏,老人在长椅上闲坐。这幅宁静祥和的画面,与当年万人会战、挑土筑坝的场面形成鲜明对比。水鸟掠过湖面,翅膀拍打声打断沉思。这些候鸟年复一年在此停留,或许它们也不知道,这片水域完全是人类创造的奇迹。

    正午时分,走进一家街边餐馆。老板娘推荐了当地特色的大盘鸡和拉条子。闲聊中得知,她父母都是兵团职工,自己则在城里开了这家小店。“兵团二代”的她,既保持着父辈的勤劳朴实,又多了份市场经济下的精明能干。

    “五家渠人来自五湖四海,”她一边揉面一边说,“有山东的、河南的、甘肃的、四川的...但到了这里,就都成了兵团人。”这种融合在饮食文化上表现得尤为明显——大盘鸡是四川麻辣与西北豪放的结合,拉条子则带着甘肃河南的面食传统。

    午后,参观附近的现代农业示范园。大棚里,无土栽培的蔬菜蓬勃生长,计算机控制的滴灌系统精准供水。几位年轻的农业技术人员正在观察数据,他们衣着时尚,谈吐间却依然透着兵团人特有的务实作风。从坎土曼到无人机,从人力拉犁到智能灌溉,军垦精神在新一代身上得到了传承与创新。

    黄昏降临,夕阳为整座城市镀上金边,规整的街区、整齐的林带、纵横的渠系尽收眼底。远处,戈壁滩依然辽阔苍茫,但眼前这片绿洲却顽强地展示着人类的意志与力量。

    五家渠的特别之处,在于它既不是纯粹的自然造化,也不是完全的传统古城。它是在荒原上人为规划、集体建造的产物,每一个角落都体现着人的意志与理性。这种特质让它在某种程度上缺乏“天然”的韵味,却多了一份创造的壮美。

    夜幕垂下,街灯次第亮起,依然保持着严格的直线与间距。这座由军人创建的城市,将纪律与秩序融入血脉,哪怕在最细微处也流露着这种气质。我不由想起那位老兵团人的话:“荒原上种粮食不易,种城市更难。但最难的,是种下一份精神。”

    离去的路上,回望五家渠的灯火,如列队的士兵守卫在戈壁边缘。这座城市的存在本身,就是一首关于人类如何用意志战胜荒芜的史诗。在这里,秩序不是对自由的束缚,而是生存的必需;规划不是缺乏灵性,而是对混沌的征服。

    五家渠,这座没有城墙的军垦之城,用自己的存在证明:人类最伟大的创造,不是征服自然,而是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,建立起文明的秩序。这种秩序之美,或许不如江南水乡那般婉约,不如千年古城那般沧桑,但它自有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——那是荒原上开出的花朵,是人类意志在天地间刻下的印记。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