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六师汽改厂,戈壁滩上的汽车制造先锋,书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工业史诗

五家渠 更新于:2025-10-08 07:31
  • 雨后玫瑰璀璨夺目
    师汽改厂:戈壁上的汽车制造拓荒者

   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的工业史诗中,农六师汽改厂以钢铁为料、以创新为刃,在五家渠的军垦热土上开启了新疆汽车改装与制造的先河。这家前身为农六师农机具制造厂的企业,从修理农机起步,成长为国家机械行业在新疆的唯一骨干企业,用"飞驼"品牌的轰鸣,在北疆大地上书写了军垦工业向高端制造迈进的传奇篇章。

    汽改厂的崛起,是农六师工业从"修配"向"制造"跨越的里程碑。建厂初期,依托农六师机械厂奠定的工业基础,工厂以农机具修理和配件加工为核心,为团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。随着兵团运输需求的日益迫切,工厂敏锐捕捉发展机遇,于1964年实现关键转型——成功制造出"天山牌"公共汽车,正式踏入汽车制造领域。这一突破不仅填补了区域客车生产的空白,更标志着农六师工业已具备从零部件加工到整车制造的综合能力,成为支撑北疆交通发展的重要力量。

    在技术攻坚的道路上,汽改厂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工业奇迹。1966年,工厂试制出660型长途客车,进一步拓展了产品谱系;到后期已形成覆盖客车、自卸车、防疫车、轻型客货两用车、面包车等多品类的产品矩阵,年产量达数千辆,辉煌一时。这些车辆充分适配新疆的特殊环境:针对昼夜温差大优化了车身密封与保暖性能,针对戈壁路况强化了底盘与悬挂系统,成为团场物资转运、职工出行、边境巡逻的可靠伙伴。1971年,工厂更参与兵团"军垦"牌汽车试制项目,与农六师机械厂等单位协作生产90辆"军垦"牌汽车,彰显了其在区域工业中的核心地位。

    作为新疆汽车工业的标杆,汽改厂的"飞驼"品牌一度享誉中外。上世纪90年代,工厂主打XJG6980、XJG6700/6740等系列车型,凭借可靠性能远销全国十六个省市。1992年,12辆大客车成功出口哈萨克斯坦,开启了新疆汽车出口中亚的先河;1993年,与哈萨克斯坦国家汽车农机制造集团公司合资建立新疆飞驼汽车,1995年又成立中外合资企业鲁新汽车,专攻聚酯冷藏保鲜车生产,将产品链延伸至专用汽车领域。这种"立足新疆、辐射全国、走向中亚"的布局,让"飞驼"品牌成为当时新疆汽车工业的闪亮名片。

    车间里的每一颗螺栓,都镌刻着军垦匠人的坚守。在机械装备相对简陋的年代,从车身焊接的精准对齐到发动机调试的参数校准,从电路布线的规范整齐到整车性能的实地测试,每道工序都依赖技师们的经验与匠心。老职工回忆,为保障出口车辆质量,质检团队曾在戈壁滩上连续试驾上千公里,记录不同路况下的车辆表现,只为优化每一处细节。正是这份对品质的极致追求,让汽改厂的产品在西北市场树立了"耐用抗造"的口碑。

    时代浪潮中,受市场环境变化与产业结构调整影响,汽改厂于2000年被迫关闭,结束了其辉煌的生产历程。但它播下的工业种子并未沉寂:部分车间改制为新疆飞驼环卫车改装有限公司、新疆正和车辆制造有限公司,延续着"飞驼"品牌的技术脉络,直至近年才陆续注销。更重要的是,工厂培养的数千名技术工人,带着汽车制造与改装的核心技艺,散落到全疆各地的汽修厂、制造企业,成为新疆汽车行业发展的宝贵财富——如今五家渠芳草湖农场志诚修理厂等企业提供的机动车改装服务,正是对当年汽改厂技术基因的传承。

    农六师汽改厂或许已淡出视野,但它在戈壁上创造的工业奇迹永远值得铭记。从农机修理到汽车制造,从本土供应到出口中亚,它用一辆辆汽车见证了兵团工业的升级之路,用"飞驼"品牌诠释了军垦人"敢为人先、精益求精"的精神内核。在第六师工业拓荒的丰碑上,这家工厂用钢铁与匠心,写下了属于自己的厚重一笔。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