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五家渠大虾狂飙涨价,乌鲁木齐早市热议不断!”

五家渠 更新于:2025-09-14 09:17
  • villebo
    “五家渠大虾又涨价了!”早市上一嗓子,半个乌鲁木齐的人跟着点头。
    可转头就有人嘀咕:五家渠哪有虾?
    那片窄窄的城区连块像样的稻田都没有。
    怪了,骂的是五家渠,吃的却是昌吉和乌鲁木齐乡下产的东西,地图一摊开,真相像被踩裂的西瓜,红瓤子全露出来。
    五家渠城区像一条被拉长的橡皮筋,二十公里长,最宽也就四公里,真要找农田得往南北两头跑。
    可菜贩子嘴里的“五家渠”更像一块万能招牌,谁让昌五路、乌五路把昌吉和乌鲁木齐的村子都串在“去五家渠”这条线上。
    于是,昌吉的番茄、乌鲁木齐的鲤鱼,全被装进“五家渠”的塑料袋,连价格都跟着涨三成。
    最冤的是五家渠本地人。
    客运站南边的昌吉地界,大棚里种出的红薯甜得流蜜,可买家一句“五家渠的货不新鲜”扭头就走。

    乌五路西侧的乌鲁木齐菜农更惨,凌晨四点把鱼拉到市区,天没亮就被贴上“黑心五家渠”的标签。
    地图上看,这些村子离五家渠市中心还有十几公里,却一起背了黑锅。
    说到底,是“五家渠”三个字太好记。
    乌鲁木齐人懒得分清昌吉还是米泉,昌吉人也懒得解释,反正名字响就能多卖钱。
    就像有人把吐鲁番的葡萄说成哈密的,买的人也不较真,只要甜就行。
    可苦了真正种地的,好货被名字拖累,烂货倒蹭了热度。
    下次买菜,真可以问一句:“这虾到底哪捞的?”要是摊主支支吾吾,八成不是五家渠的海子,而是昌吉某个连名字都没有的鱼塘。
    地图不会撒谎,撒谎的是嘴。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